屏风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,屏风最早被称为“邸”或“斧扆”,是天子专用的器具,象征着帝王的权力和地位。
《周礼·冢宰·掌次》中提到“设皇邸”,《尚书·顾命》也有“狄设黼扆缀衣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皇邸”“黼扆”便是早期屏风的雏形。当时,它通常放置在天子的座位后面,以木为框,高八尺,裱绛帛,上绣斧纹,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,其余部分画黑色,在大型礼仪场合中营造出庄严、肃穆的氛围,彰显着天子的九五至尊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屏风可以说是古代宫廷礼仪制度的产物,是为了满足天子在政治和礼仪活动中的需要而出现的。
到了汉代,屏风不再是天子的专属,开始在贵族和富户中流行起来。当时的屏风形式多样,有地屏风、床上屏风、梳头屏风、灯屏风等,质地也各不相同,如玉屏风、雕镂屏风、琉璃屏风、云母屏风、绨素屏风、书画屏风等。
展开全文
汉代刘熙在《释名·释床帐》中说:“屏风,言可以屏障风也。”这表明在汉代,屏风的主要功能是挡风、遮蔽和隔间。同时,随着造纸术的发明,纸糊的屏风也应运而生,使得屏风的制作成本降低,更加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。
在唐朝时期,屏风的形制更加丰富,出现了大型的地屏和改良的折屏。地屏可以挡风避寒,还能重新分配室内空间,起到私密隔断的作用;折屏则分为四、六、八和十二等式样,每扇屏芯可以用来书画创作,当时的唐代名家在屏风上绘画和题字成为了一种潮流,山水画屏和仕女屏风盛行一时。
两宋时期,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逐渐取代了席地而坐的低矮家具,形制小巧精致的枕屏、床屏和砚屏发展至高峰。宋代文人的山水画屏讲究神韵和意境,映照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,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雅趣和美好憧憬。
明清时期,屏风的材质和装饰工艺达到了鼎盛。明代屏风用料讲究,多用红木、紫檀、黄花梨等名贵木料,雕刻花鸟、山水、人物和书法题字,加之镶嵌名贵石材。清代屏风沿袭了明代工艺,造型更加厚重,装饰工艺更加繁复,形成了富丽堂皇、雍容华贵的风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